我很喜歡西漢「曲突徙薪無恩澤,焦頭爛額為上客」的故事,
我現將該段文字翻譯成白話:
最初,霍光的家族生活奢侈,茂陵(地名,漢武帝墓)的徐福說:
「霍氏家族必亡,凡奢侈的人必然驕傲不謙遜,不謙遜的人必然侮辱主上。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讀這本書,
讓我認識了多位對建設台灣,非常有貢獻的日本人,
他們用極其認真,負責的態度與作為,
興辦諸多台灣現代化的基礎建設,至今仍受其德澤。
我由衷的感謝,及欽佩他們。他們是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竹竿逗菜刀,是我聽堂姐對我小姪女講的。
當時的情況是:我堂姐問我小姪女事情,她不斷地答非所問,問東答西。
最後,小姪女總算聽明白了,樂呵呵。堂姐打趣地說她「竹竿逗菜刀」。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語出『左氏春秋』的 襄公十四年四月,同見於『孟子』的離婁下。
兩者有些出入,孟子的記載,較詳盡精采。
主角有兩人,庾公之斯 和 子濯孺子,名字皆是四字。
我讀這故事,開始時不知他們名字這麼長,揣測好久沒頭緒,
自讀了白話譯文,這才意會。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烽火示警的制度,成於西漢。
因此史記上所說,(西周)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,逗褒姒笑,肯定有假。
而西周亡、東周續(遷都)真實的理由,
不在犬戎(又稱西戎)來攻,是在於周的禮教制度崩壞,諸侯漸而稱霸分疆裂土的。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約我十歲左右,
看見老家樓上祀祖宗的祠堂寫著「穎川」,
先塋亦有相同字樣(堂號)。
似乎也注意相同姓氏,字(堂號)便會相同。
換句話說,這些的"堂號"是根據姓,而有所區別的。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出處是在。
故事的梗概為崇禎年間(明朝最後一個皇帝),
有人想問國運,對測字先生說:我要測個"ㄧㄡ\/" 字。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大四,有一次跟小歪去逛書店,
看到小歪在翻本草綱目,只是太貴了,他沒買。
揣測,小歪該不會想當中醫,或者 弄弄花草,認識植物吧~哈哈
撇除達爾文所言,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我高中在上"瀧岡阡表",國文老師說到,
歐陽修如果真的孝親的話,
為什麼這篇祭文要在他父親死後六十年才發表呢?
其真正主因就在於:
他父親的社會評價頗差,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來講個非關正史,蘇東坡考科舉發生的小故事,
出處是宋代揚萬里的「誠齋詩話」。
此書網路上找得著,亦可在四庫全書的集九覓得,
原文附於最後。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從前我寫的文章有聊曹娥碑,它位於浙江。
在曹娥廟的鄰鎮(現浙江上虞市上浦鎮),還有一個著名的景點:東山。
成語「東山再起」的典出之地。
其文則引自《晉書‧列傳四十九‧謝安傳》: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(出自呂思勉 讀史札記261)
1。太上皇的第一次使用,發生在是秦始皇追尊(他父親)莊襄王。
自後,歷朝歷代開始沿用。
2。太上皇的字義: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&&閒談&&
現今普遍見到的彌勒佛,
是仿五代後梁(西元907-923)、明州、契此和尚的長相。
契此和尚,還有個通俗有名的名字,「布袋和尚」。
我將他,理解成中國佛教特有的聖像,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&&戲劇上的說法&&
我看2006年的大陸歷史劇「朱元璋」中,有一單元「洪都血戰」。
我概略描述一下它的情節(傳達意思而已,文字有出入一些):
1363年(至正23年),
朱元璋命不怕死的藍玉死守洪都,以爭取速造戰船的時間。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&&「過」曹娥碑&&
高中課文有篇課文,出自世說新語的捷悟篇。
它談到曹操與楊修「過曹娥碑」所發生的故事。
我見網路上有人講,「過」曹娥碑是有誤的。
因為曹娥碑在會稽,東吳境內,曹操與楊修,不可能途經那。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有曾看過"中國第一批留美學生的報導"。
網路上同樣有很多類似的資訊,可以查詢。
而這裡我想憑我印象,聊聊那批學生,中途被裁撤回國的原由。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&&專所樂 可忘尤&&
偶讀到<<後漢書‧劉般傳>>:
轉側兵革中,西行上隴,遂流至武威。 般雖尚少,而篤志脩行,講誦不怠。
其母及諸舅,以為身寄絕域,死生未必,不宜苦精若此,數以曉般,般猶不改其業。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公元前403年。韓康子,魏桓子用計滅智伯。
其所引的計策,資治通鑑有明:
「《周書》將欲敗之,必故輔之﹔將欲取之,先故與之。」
為什麼要取他,反而要給他東西?
後文解釋:是要養成他的驕慢自恃,鬆其防備而後殲之。
bod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